文化遗产
荥经县考古发掘工作始于1974年,之后的1977、1978、1981、1984、2010年在省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相继在荥经县同心村、曾家沟、高山庙、南锣坝等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期间采用文物考古讲协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持续时间长,参加人员不仅有全市各区县,一度还有成都、宜宾、攀枝花、达县、涪陵、甘孜等市州的文物工作者参加。并对严道城址进行勘察测绘,查清城址周围六处古墓群,发掘了春秋至汉代的一批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铜器、漆器和陶器等,为研究巴蜀文化、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严道古城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徐中舒先生在《论巴蜀文化》中指出:“秦道之道,应该如蜀道之道,古代地旷人稀,惟道路是统治者必须维系的脉络,道上置邮置驿,一维持其统治权。”现今遗存于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的严道古城遗址早在秦灭巴蜀以前就已经存在,可能在春秋中晚期开始,由在道路间邮亭或驿站,随着道路发展,商贸交易的增加,人员往来交流频繁,由邮亭或驿站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池。20世纪70年后期以来,以严道古城遗址为中心,围绕其周边直线距离不出2千米的范围先后发现、发掘清理多批战国秦汉之际的墓葬,具有代表性的葬群有:1977年发掘的荥经古城坪秦汉墓;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1988年清理的烈太乡战国土坑墓,1988年1月发掘的附城乡南罗坝村战国墓,1984年12月至1985年元月发掘的荥经县城关镇同心村战国晚期墓,1985年11月至1986年5月,在城关镇同心村再次发掘战国晚期土坑墓群。上述墓葬群基本是以严道古城遗址为中心分布,该遗存是一包含有古城址、古墓葬等不同遗迹、遗物的大型聚落遗存。为研究这一不足4平方千米范围内不同时间的各类遗存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聚落考古的基本条件。说明战国秦汉之际,严道城池不仅是巴蜀西南边地的一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中枢。
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墓群
1984年至1986年荥经县博物馆会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在同心村发掘三次,发现石器制作场一个,汉代土坑墓6座,巴蜀墓葬26座。这批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均为南北向。
出土的陶器数量多、种类丰富、保存情况较好,能够修复的占出土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余的多数也能辨别型式,这在以前战国时期巴蜀墓中是比较少见的。铜器大多数属于战国晚期巴蜀墓葬中常见的器物,其中“成都矛”、“青铜罍”极其珍贵。出土的铸刻巴蜀图语印章,在数量上超过了过去四川地区墓葬出土这类印章的总数。并且其形制和图语的类型丰富,这对研究巴蜀印章的功能、用途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同心村墓地排列有序,前后没有打破关系,而且随葬大量的生活用品以及兵器等,说明这里应是生活、居住时间较长且稳定的军事集团的一处公共墓地,它们可能是秦灭巴蜀后,用于驻守现在荥经地区边徼重镇的戍边部队。这一巴蜀墓群出土的器物极为丰富,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家沟墓群
1981年由省、地、县文物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在荥经县曾家沟清理发掘了1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槨墓,木槨构筑于墓坑中部,底、表及四周皆用厚约0.15——0.2米的白膏泥封固,出土有陶器、漆木器、铜器、竹器残件等。
该墓地具有荆楚地区春秋至战国楚墓的特征,表明曾家沟的墓主人与楚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同时也富有巴蜀文化特征,文化性质反应出严道古城遗址曾有一个楚蜀文化相互影响,逐步融合的时期。墓地的发掘为以严道古城为中心的聚落考古积累了新的资料。其周边分布着不同性质的墓葬群,表现出文化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以严道古城为中心聚落的历史传奇,说明战国秦汉之际,严道城池不仅是巴蜀西南边地的一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中枢。
高山庙墓群
2010年3月荥经县108国道改道绕城公路发现西汉时期木槨墓群,发掘期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赵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新灿,以及川大著名教授马继贤、林向等亲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墓葬分布在长约300米、宽60米的范围。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有1座砖室墓、1座土坑墓、9座土坑木椁墓。分布较为集中,墓葬方向绝大多数大致为东西向,有1座为南北向。墓圹规格约在长4. 5米、宽2.5米之间,墓坑较深,在2~4米之间。土坑木槨墓的构筑方式是:均先挖出竖穴土圹,在土圹四周涂抹约5厘米厚的白膏泥,再在底部和四周铺垫、镶嵌木板形成槨箱,尔后再把木棺和随葬品置放入槨箱内,覆盖上槨顶盖板,用竹编席或桦树皮覆盖后再以白膏泥封护使其密闭,多数墓葬为一棺一槨。或把槨箱木板置放入竖穴土圹内拼镶好槨箱,在椁箱与土圹之间形成的缝隙内填塞白膏泥,最后盖上椁箱顶板,覆盖上竹编篾席后用白膏泥密闭封护后再回填夯实墓圹内填土。这批土坑木槨墓有的有头箱、边箱或足箱。大部分墓葬早年已被盗掘,随葬品按质地分有陶器、铜器、木胎漆器、木器等。
陶器主要有罐、豆、壶、瓮、釜等,器类单调,数量不多,以各种形制的罐、釜、壶为主。罐、釜类器物有平底和圜底两种,壶、豆有圈足。陶器质地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有少量陶器参合有白色石英沙粒。纹饰主要是绳纹,可分粗细两种,还有弦纹。1号墓内还出土有陶胎髹黑漆陶罐、陶壶,陶胎修黑漆地,器身朱绘人物、鸟、兽等图案的彩绘漆壶在四川西汉初期发现的土坑墓内首次出土。
铜器有盆、钫、镜、铃、剑、带钩、半两钱;漆器为木胎漆器,主要有壶、圆盒、双耳长盒、盘、漆耳杯、漆卮、樽等。木胎漆器表多数先髹以黑漆,内里髹以朱漆。器物表面在髹以黑漆地的基础上再施以朱色为主,兼以赭色、土黄色等彩绘纹饰,纹饰主要有勾连云纹、弦纹、点线纹、曲折纹、几何纹、变体凤鸟纹,螭龙纹等。有漆耳杯上还朱书有“王黑”二字。朱书“王黑”二字铭文的漆耳杯有可能是使用这件漆器的主人,也不排除是制作这件漆器“物勒工名”的工匠名。个别漆器如漆卮、漆樽有用铜、银扣其耳、口沿、足、柄的漆扣器。
木器主要有俎豆、木臼形器、木璧、木马、木俑、六博棋盘和疑似为木车模型的木器构件,如圆形内沿有凿槽的车轮形器、圆锥状车轴头、两端斜削的半圆状木辐条和有彩绘的不同形状的木条、木板等。因墓葬早年多己被盗,即使是本次发掘中唯一没有被盗的M3号墓葬,由于地下水的长期浸入致使垫木上的木棺漂浮移位偏斜于木椁中,随葬的部分漆木器移位于木棺之下,疑似为木车模型的木构件也移位散落在槨内和棺的四周,无法复原。
M5出土竹笥页漂移于木棺之下并严重变形。在木椁一侧出土的用棕丝绳编制的棕鞋本应是墓主入殓棺内下葬时所穿,但出现在棺外槨箱的一侧,应是早年盗墓者所为。其中出土的一件大型陶容器近底处有圆孔,这圆孔似为该容器的流,容器器身用树皮编织网框包裹,使用的树皮疑似为枸树皮。
铜器主要有蒜头壶、铜盘、钫、双耳釜、铜鍪、铜镜、带钩、剑、印章、半两钱。半两钱出土600余枚,包括秦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不出五铢钱。Ml号墓出土青铜剑l柄,出土时插装在髹有黑漆的剑鞘里,从出土情状观察,剑己被盗墓者扰动,它已不在随葬时的原位置。
M3号墓木棺内中部出土银带钩一件,为入殓下葬时使用。
出土铁器二件:铁斧一件出土于Ml号墓,铁剑出土于M5号墓的槨箱一侧。
该墓地共抢救发掘土坑木槨墓9座,其中M5的规格最高,但大部墓葬早期被盗。出土文物有陶器、漆器、铜器等,出土文物非常珍贵,既有制作精巧、形制典雅的陶器,更有精美华丽的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价值极高,为研究“严道”与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考古资料。
南锣坝墓群
1988年在荥经县附城南罗坝塔子山茶厂基建工地,抢救性发掘清理11座土坑墓。该墓群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一般长4米,宽1米左右。其中M4和M6被M1有打破关系M1墓底两端高、中部略低,呈弧形状,依稀可见木碳化痕迹,应为船棺。M1和M9殉葬器物较多,以陶器为主,皆置于墓坑两端;铜器次之,多见于墓坑的一端或中部。
南罗坝村发掘的十一座墓,同荥经烈太巴蜀土坑墓和荥经同心村巴蜀土坑墓的文化性质相同,是典型的战国中晚期巴蜀文化土坑墓,其中也包涵一定的石棺葬文化因素。以前曾在荥经古城坪(即严道古城遗址周围)一带发掘过战国、秦至西汉具有浓厚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因素,以及含有巴蜀文化特征的木榔墓,表明当时的荥经地区居民是由多民族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