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博物馆
荥经县博物馆

文化遗产

荥经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发掘了曾家沟墓群和水井坎沟墓群,为严道古城位置的争论划上了句号。1985年至1987年博物馆会同省文管会考古队在广播局基建工地清理发掘巴蜀船棺墓葬(同心村船棺墓葬)35座,时代为战国中晚期。出土陶器、青铜器1500余件。

1986年12月六合乡清华村机砖厂取土时发现汉墓,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确定为东汉砖室墓,破坏严重,墓室券顶已部分坍塌,器物已移位散乱。随即进行清理发掘。4座墓出土器物有陶器、铜器、钱币等。陶器:罐5件、瓮5件、甑、釜、带把釜、钵、盆、鸡、狗各1件,另有陶房、陶井均残。铜器:也、鍪、钵、爽、带钩、壶等。铁器、有釜、刀各1件。钱币:西汉五铢较多,部分为东汉五铢,大布黄千。

1988年在附城南罗坝塔子山茶厂基建工地,抢救性发掘清理11座土坑墓。该墓群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一般长4米,宽1米左右。其中M4和M6被M1有打破关系M1墓底两端高、中部略低,呈弧形状,依稀可见木碳化痕迹,应为船棺。M1和M9殉葬器物较多,以陶器为主,皆置于墓坑两端;铜器次之,多见于墓坑的一端或中部。

2004年3月上旬,民建乡小学教师刘大锦和县退休教师秦启华在烈士乡冯家村钻山洞(108国道)发现东汉摩崖石刻“何君尊楗阁道”题记,随即向文物部门报告。雅安市文化局会同荥经文体局、市文管所、荥经博物馆业务人员前往实地考察,初步鉴定此处石刻属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6月(公元57年)建造何君尊楗阁道的记事题记。当即向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汇报,并采取了初步的保护措施。24日省文物局副局长高大伦、文保处处长夏阳、省文管处和川大、川师大的专家教授一行来荥进行实地考察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石刻应是原题记无疑,它的发现揭开了考古界多年争论的一大迷团,是考古界的一大喜事、幸事,它为研究南丝调之路、西南交通史、汉代书法艺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10年3月7日至4月12日下午,荥经县108国道改道绕城公路发现的西汉时期的木槨墓群,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工程指挥部、六合乡政府、公安部门和施工单位积极配合,同时,在四川省文物局和省考古院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发掘,已完成发掘任务。

发掘期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赵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新灿,以及川大著名教授马继贤、林向等亲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该墓地共抢救发掘土坑木槨墓9座,其中M5的规格最高,但大部墓葬早期被盗。出土文物有陶器、漆器、铜器等,出土文物非常珍贵,既有制作精巧、形制典雅的陶器,更有精美华丽的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价值极高,为研究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考古资料。

近年来,《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三大文物杂志,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网》、《巴蜀文化网》等网站都有我县文物工作人员的专业文章发表。作为建国以来四川编印的大型的《四川考古报告集》中,关于我县同心村的发掘报告就占了大量的篇幅。通过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的文物工作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进一步地推动了荥经文物工作的向前发展。

荥经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更是异彩纷呈。严道古城、同心村战国墓群、曾家沟、南锣坝墓群、高山庙墓群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上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出土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存在。为研究当时巴蜀地区的生产、生活、军事、文化、民族等,提供了系统的珍贵实物资料。荥经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1件,二级、三级文物237件,是四川省的文物大县之一。

石器

1985年元月荥经县博物馆在配合县广播局基建清理巴蜀土坑墓时,扰土中不断有石器出土。后在挖一沟槽至150厘米处发现许多有肩石锄、石片刮削器、盘状砍砸器和一些半成品,以及磨石、石料等,并发现若干排列整齐的大砾石,观察其形状,堆放位置,估计应为人为所致,因此判断为一处石器制作厂。

这批石器基本同于商代雅安沙溪遗址中出土的相应器物特征,这种以有肩石锄为典型特征的早蜀文化类型,曾在青衣江沿线的芦山、天全、雅安、洪雅、夹江以及乐山等地发现过。它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区别于临近地区的早蜀文化类型,故被定名为四川地区原始蜀文化之一的“青衣江—斗胆村类型”。荥经也属于青衣江流域范围,通过这次发现,加上近年我们又相继在荥经的花滩、六合、同心村、南锣坝、新添等地都采集到这种有肩石锄为代表的石器,充分的说明了荥经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青铜器

荥经县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大多为出土文物,由于在先秦以前严道的特殊位置,曾经“巴”、“蜀”、“楚”文化在此融合交流,故出土有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青铜器。荥经青铜器不仅纷繁多样,而且造型丰富多彩。

    从荥经青铜器的造型种类来看,主要有容器类、兵器类、炊器类、工具类、印章类、装饰类、生活杂器类、乐器类等。其中尤以兵器类和印章类最具特色。如巴蜀青铜兵器中的“柳叶形”剑、 “荷包形”的钺等都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

    巴蜀的青铜礼器,如罍等,其造型虽是仿中原地区的器形,但并不是简单地原样照搬,而是在器体的外表进行了必要的装饰。比如在器物的颈部和圈足上一般饰有两至三道弦纹,肩部边缘则饰以云雷纹、圆圈纹、三角形等几何图案。

    荥经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大量采用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往往把变形的动物形象和精细的几何图纹加以综合运用,致使器物的整体形态峻拔挺秀,精湛无比,都是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

    巴蜀的青铜印章和巴蜀符号也是巴蜀青铜器中的一个亮点。巴蜀符号主要装饰在巴蜀的兵器上。装饰的主要纹饰为动物类,如虎、龙、蛇、龟、鸟、鱼、虫等,最为突出的是龙、虎、鸟等,它们几乎都以浮雕的形式装饰在兵器的剑脊、剑柄、矛的骹部、戈的内部等。巴蜀印纹往往以一个图案和多个图案组成,其符号多以几何形纹、星星、树木、太阳、花蕾、火形纹,以及龙、虎、蛇、狗、鸟、手掌等纹饰组成。

图片8.png 图片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