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荥经县荥河镇红星村发现“河界碑”
发布日期:2022.12.05
2022年9月28日荥经县文物保护中心根据朱恒彬提供的线索,发现一处清代石碑。石碑位于荥河镇红星村6组荥河左岸的半山腰上,当地人称鱼碑沟,西靠汉家沟,东隔荥河与红星村6组村民李保忠家相望,南为伍家田,北为甘嘴上。石碑的地理位置:E102°40′57″,N29°49′16″,海拔906米。石碑为青砂石质,由碑身、碑座组成,碑座为四方体,四面宽度皆为130CM,高40CM,碑身立于碑座正中,为四方体,宽度为37-38.5CM,碑身已残,残高53CM,残顶宽度36CM,由此可推测碑身从低部往上逐渐内收,形状呈四面锥形体。碑体上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当地村民取走,做猪舍使用,目前未见踪迹。
由于碑体大部残缺,具体内容不详,只能根据现有资料进行初步研究。此碑为四方碑,在荥经境内茶马古道途径的乡镇都有发现,内容多为记录古道的修建和维修信息。此碑正面阴刻“¨¨¨河界”,可证是一通界碑,碑背第二行阴刻残文“¨¨是以紫眼地方为该¨¨”,此处“紫眼地”的出现非常重要。“紫眼”在雅安地区地方志有多处记载,其一为民国十七年版的《荥经县志》这样记载,“英宗正统间(1436年-1449年) ,紫眼四姓归属,县境扩展”。“英宗正统年间,紫眼番人四姓归属(即王、高、李、杨姓)”。其二杨升庵在其《徙阳县辨》中说:“徙也、叟业、賨也,一种夷人。”所指的就是明代今天全、荥经两县西部山区与大渡河一带的“西番”。明正统年间改土归流,紫眼四姓(含钦仁乡、紫眼沟,旧为秦、张、王、杨四姓番人聚居地)归属。其三与《天全州志》所称“紫雅七姓地”的记载一致,荥经“紫眼四姓”的首姓为杨姓,至今尚有少许杨姓供奉牛头,说明他们当时与牛或即牦牛有关的。这个“杨”也是与“眼”、“雅”“阳”等为同一音即羌语牦牛的异译。讲“尔苏语”的今彝族,自称“西番”,则“紫雅(眼)”就当是“西番”的某一部落名。荥经、天全、石棉就是他们曾经聚居于这些地区的证明,他们或即为牦牛夷的后裔。
清顺治17年(1660年),三合乡境属钦紫眼沟,钦仁乡。今荥经县泗坪、新庙、三合当地对于“紫眼”的来历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明英宗年间,因紫眼四姓番人迁入关内,所以此地被称作紫眼地。原三合乡政府正对的河滩上,流出一股水流汇入荥河中,当地人称此段为“紫眼沟”。离三合乡双林村4组不远的山上,是水洞门的第三处水源入口,此处被称为“紫眼洞”。在明代称为“紫眼四姓地”,说其地为“紫眼夷”所居。明正统年间这一带才复归荥经县管辖。今荥经老年人称这里的荥河上源为“紫了沟”,说明荥河镇上游属于“紫眼地”。乾隆版《荥经县志》说荥河“源出西番箐林”,《天全州志》则说“紫雅七姓地”(上述“紫眼四姓地”加上荥经新建乡苦蒿沟三姓地)原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所辖。是知“紫眼”、“紫雅”是天全土司所辖的“西番”。
荥经的“紫眼四姓”在汉、唐就已先后融入看汉族、不过有的还保留着他们的第一人称语音,如今雅安一些地方的居民,另一部分在明或清时才相继融入汉族。此碑的发现为研究荥经建制沿革脉络,茶马古道历史,民族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荥经县文物保护中心
荥经县博物馆
2022年9月29日